Hong Kong Hair Restorer Center

新聞

養發400億市場在望? 隱形富豪正悄然出現在養髮館

失眠多夢、神經衰弱、神經性頭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脫髮、白髮……種種毛病似乎已成了現代都市人的「必修課」,隨之興起的眾多養生機構也在大街小巷應運而生。

  「2000塊開張卡才護理10次,我就是為了放鬆的,倒沒想過真的養什麼頭髮。只是對比理髮店的護理套餐,這邊多了按摩項目,個人覺得更超值一些。」90后白領張女士對21新健康記者說道。

  「前前後後已經花了好幾萬辦養發卡,主要項目也就是洗洗頭、按按頭。」一位60后阿姨坦言,「這種養發店的放鬆性質更強,我家住附近也方便。」

  可以看到的是,養發市場已經從生活社區門店悄然興起。

  這個行業起源於章光101,轉折於絲域養發,派生出防脫生髮、白髮轉黑、頭皮抗衰、去屑祛油、發乾護理、頭療肩頸等項目,一些綜合店同時也向美容、養生項目進軍。那麼,這些藏在街頭巷尾的養發店,是如何把養發做成一門大生意的?

  01表面養發,實則養生?

  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興起,養發概念已逐漸走向科學化。過去盲目宣傳白轉黑、生髮的概念已逐漸被洗牌出局,反而側重於養發護髮、頭部按摩放鬆的養發館走得更為順暢。

  「早期養發館項目雜亂,部分聲稱能治療脫髮與白髮,實際是缺乏醫療科學支撐的。虛假宣傳、誇大簽約、過度銷售導致了行業亂象。隨著用戶口碑擴散,必然出局。」廣州某業內人士向21新健康記者說道。

  2010年,養發行業主推的是強功效防脫生髮產品,但頂不住市場壓力,全國2000多家門店倒閉了一大半。沒過多久,多條新聞爆出許多防脫生髮產品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成分,甚至有消費者因此罹患癌症。強功效承諾的脫髮產品時代就此終結。

  另一方面,毛髮問題人群在現代生活環境之下的快速增長,中國近2億的脫髮人群、4.2億的白髮人群,正將養發這個曾經的小眾市場催生成不容小窺的藍海。有關統計數據顯示,2014年養發行業的市場滲透率僅為0.2%,市場規模僅為8億元;而2017年,養發行業市場滲透率達到1.5%,市場規模達到100億元。絲域養發在其最新發佈的《中國人頭皮健康白皮書》中預計,「到2020年,養發行業的市場滲透率將達到20%,整個養發及相關產業規模有望超過400億元。」

  目前,養發館發展模式仍停留在社區店。其消費者大都三公里範圍之內,具備就近消費的特點。如果幾家店、十幾家店在同一地區親密聚集,就很容易造成不良競爭。加上部分店面廣告誇大其詞、不分青紅皂白地承諾效果、不區分不同原因造成的白髮脫髮問題而進行單一治療、缺乏科學治理方案與嚴謹的養護流程,無法給消費者正確的引導,就必然導致客戶流失,門店最終被淘汰。反而不強調嚴重白髮脫髮問題的療效、主打日常養生態度和生活方式的養發館更容易存活下來。

  與此相對,目前不少消費者也確實是以回歸放鬆養生本質的心態前去養發館的。

  21新健康記者走訪發現,養發館里往往會採用一些中醫手法。例如利用梅花針灸進行斑禿乃至一些脫髮的輔助治療,號稱能「激活萎縮毛囊,減緩神經壓力導致的頭皮緊縮」。而常規的護髮按摩、溫熱眼罩環節則更受廣受歡迎。

  02 行業競爭持續

  而從運營模式上來說,小作坊式的養發館仍佔到主流。

  養發行業創業門檻較低,無論是白手起家還是加盟開店創業,與其他行業相比都算不得高門檻。「穩定客源和長期客源是支撐養發館運營的關鍵,門店選址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。」廣州越秀區某養發館老闆娘對21新健康記者說道,「我加盟的養發館在小區已經開業2年多,目前處於穩定階段。」

  生活級養發、穩定的客源投入,帶來的是穩定的現金流。

  某養發機構發佈過一個統計數據,一般頭髮頭皮管理用戶首次到店消費,單價(體驗產品)約150元;一個會員一個月3到4次到店消費頭皮方案套餐,平均花費約3500元;如全部效果改善,年消費約8000元。一般三線城市一家單店的平均經營流水為15萬元左右,年經營流水能突破100萬元;而最高的單店年流水,能突破400萬元。

  有加盟品牌宣傳稱,目前經營面積30-90平方米的小型養發館,一般經營3個月能收回成本,利潤偏低;經營面積60-150平方米的主打型養發館,一般經營3個月能收回成本,利潤較高;而經營面積大概在250平方米以上的會所型養發館,一般經營6個月收回成本,利潤高。

  養發館的經營項目,普遍包括防脫、生髮、密發、白轉黑、頭皮及頭髮的基礎護理、醫美級產品和服務。消費者定位則集中在有頭髮及頭皮健康問題的人群、在意生活品質,願意預防頭髮問題的求美人群。

  03 養發植髮如何互補?

  與植髮產業的龍頭搶佔份額相比,養發產業相對趨穩。

  國內四大連鎖植髮品牌(雍禾、碧蓮盛、科發源、新生)中,除了雍禾母公司收購「史雲遜」外,其他三家植髮連鎖巨頭均未見有實質性動作介入到養發護髮領域中。

  此前就有業內人士分析,養發行業巨頭缺位,一定程度上源於其路徑依賴和客觀限制。在巨頭布局的現有連鎖植髮機構中,大多數物業並不適合走生活級養發護髮的路線。社區店要求深入到各個細分具體街道,市場競爭更為激烈,「游擊戰」成為目前行業主流。

  「養發行業的養發、護髮、植髮一體化似乎仍停留在嘗試階段,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,回歸養護,開拓市場,提高用戶體驗感,才是正道。」前述養發館人員說道。

  「植髮毛利高、養發回本慢,也成為資本相對冷淡的原因。雖然植髮行業單價高,容易讓中低層消費者望而卻步,但其效果直觀,路徑可控,回報可觀。不過另一方面,植髮行業的賽道已形成相對擁擠的局面,未來植髮養髮結合仍然可能成為發展的路徑。從企業層面來說,植髮依然是當前主營業務和主要利潤點。養發護髮則以周邊1-3公里內的頭皮和毛髮人群為主要客戶群,參照美容美髮店和健發中心會員制運營管理模式,充當的是後續植髮的蓄水池角色。」